八卦掌的基本要領
(一)八要:
1.三形三勢:三形即“行走如龍,動轉若猴,換勢似鷹”。三勢即“步如蹚泥,臂如擰繩,轉如磨磨”。
2.三空三合:三空即:“手心涵空,腳心涵空,胸心涵空”。 三合即:“意與氣合,氣上力合,力與意合”。
3.三圓三頂:三圓即“脊背要圓,兩膀抱圓,虎口張圓。” 三頂即“舌頂腭,頭頂天,掌頂前”。
4.三裹三敏:三裹即“氣要裹,肩要裹,兩肘要裹”。三敏即“心要敏,眼要敏,掌要敏”。
(一)八要:
1.三形三勢:三形即“行走如龍,動轉若猴,換勢似鷹”。三勢即“步如蹚泥,臂如擰繩,轉如磨磨”。
2.三空三合:三空即:“手心涵空,腳心涵空,胸心涵空”。 三合即:“意與氣合,氣上力合,力與意合”。
3.三圓三頂:三圓即“脊背要圓,兩膀抱圓,虎口張圓。” 三頂即“舌頂腭,頭頂天,掌頂前”。
4.三裹三敏:三裹即“氣要裹,肩要裹,兩肘要裹”。三敏即“心要敏,眼要敏,掌要敏”。
一圓化三拳,三拳合一圓——略論形意、八卦、太極三拳。形意拳為直進守中,手旋轉打立圓;八卦拳為橫開守中,步旋轉繞平圓;太極拳為原地守中,腰旋轉畫混圓。形意拳的整體運動形式多為直進直退,直進以縱方向奪他人之正面重心;八卦掌的運動形式多為旁開側進,側進以橫方向取他人之橫向重心;太極拳的運動形式多為半弓半馬步,以自身勁力之方向變化改變敵之勁力方向,使敵失重。
中國三大內家拳:太極,形意,八卦。形意如山,八卦如風,太極如水。內家拳的運動特點柔和緩慢,要求身體內外協調一致,經常練習可提高身體穩定性。山厚重;風飄忽;水綿柔。山推著走;風卷著走;水漂著走。
太極求虛實,形意求勁力,八卦求敏捷(身法靈動,有感皆應),但練到后來,什么虛實、勁力、反應都統一在一個練武都的身上,自然而然地三拳合一了。
進身:
硬打硬進無遮攔,練形意的都知道這句話。自己練時,前面無遮無擋的,大可練得氣勢虎虎,進步如旋風。可是與人動手,還能客觀得心應手嗎? 舉手之前,雙方都在警惕,好比軍隊的攻守,不能硬沖直撞,而是虛虛實實,得著機會才硬打硬進。
形意的后腳蹬與夾剪勁
形意拳講消息全憑后腳蹬,怎么蹬?有點小技巧,這就是夾剪勁。大家可以先做個實驗,用百米起跑的姿勢,蹲踞式起跑。現在回頭看一下后腿,是不是膝向內夾呢?一定是的。后腿與前腿是平行的,膝當然要內夾了。這個姿勢向前的蹬力最大,所以現代體育科學用這種姿勢做百米起跑的姿勢。
形意拳的夾剪勁要求后膝內夾,就是這個道理。這樣后腿與前腿主于平行,能發出很大的蹬力來。常見有些人的拳架照片后膝外閃,樁架雖穩固卻失了夾剪,動起來就會慢許多,不合拳理本義。當然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,夾剪了,樁架的左右的橫向支撐力就要差一些。所以用夾剪的拳派往往喜歡主動進攻,一動起來,靜態的樁架缺點就沒了。
肩與胯是兩個相互作用的大關節,離開了它們的相互作用,身體的螺旋勁,擰勁,也就無從談起。從肩胯的功能來講,可以擰轉,可以裹肩裹胯,也可以上下折疊。肩扣了,就能夠帶動背,胯曲了(尾閭前翻)可以拉起脊椎,兩者合起,就形成了一張大弓。所以,胯肩除了形成擰勁以外,更主要的,也是背弓勁力的來源。
先說型:站無極樁,你必須符合太極拳虛靈頂勁,沉肩墜肘松腰拔背等等的要求。其實,就是一個:把全身的關節放長。甚至于是拉長。關節拉長了,你才能鍛煉筋膜。拉長全身的關節靠的是什么?是肌肉的用力與不用力之間。完全的放松是錯誤的。因為那不可能。如果你完全的放松了,你就癱倒在地了。即便你已經將某個關節拉長了,還要稍用力,拉得更長。
一、起落原理
簡言之,“發人”的訣竅即“起落”二字而己。按照物理定律:物體在向上斜拋時其運行軌跡為一條拋物線,拋物線的形狀依拋出的速度和角度不同而各異。在初速度一樣的條件下,當拋出的角度為 45度時,拋出距離最遠。拋物線可分為上升與下降兩段,前段為升,后段為落,相應地在技擊上表現為起和落兩個動作。
拳打一陰反一陽:
在崩拳中,打出的前拳為陰,收回的后拳為陽,正是按“拳打一陰反一陽”磨練的。陰陽平衡學說是一個重要理論,用在崩拳上就是打出的拳所發出的勁和收回的拳所發出的勁,要陰陽平衡,前手打出的拳勁和后拳收回的勁要相等。形意拳先賢們提出“前手打人后手發勁”。
形意拳的練法分三步,即先練明勁,次練暗勁,再練化勁。
明勁:練時要嚴格按二十四法的規范,動作要協調,手腳相顧,內外六合,是第一步功夫。
暗勁:是指柔勁而言,柔勁不等于軟勁,軟是無力,柔是不僵,周身關節放松,陰陽和諧,雙手用力均勻,以心、意、氣、力合一。勁力停而不斷。運動如抽絲,意如絲綿不開,又如雙手拉硬弓,用力徐徐拉開一般。一手外翻一手里裹,勁斷意不斷,意斷勁相連。外形無象,內勁纏綿,力發軸心,陰陽循環,左換右,右換左,如波濤駭浪,勁意不斷。在表演賽上不被所取,在實戰上,效果不凡,這是第二步功夫;由剛勁轉向柔勁,由量數充實的基礎上,走向質量的提高,從骨的鍛煉轉向筋與膜的訓練。道家謂之洗髓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