脫槍為拳
化槍為拳,人的骨架就是大槍,特別是脊椎,經(jīng)過內功訓練,如同白蠟桿般堅韌、充滿彈性,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發(fā),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,如同槍法里的絕技金雞亂點頭,腰胯勁傳導到槍頭,化成槍花。但這必須借助大桿的彈性,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。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、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桿子,發(fā)勁也是循著槍訣,沾實始吐力,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意。
練拳得抓住核心,抓住骨盆、脊椎來練,不要管手腳,立丹田、較丹田、翻浪勁、抖絕勁就是從這里面出。天長日久,脊椎敏感了,就明白什么叫“全身是一條大龍了”,也知道什么叫背后敏感了,才能對敵。骨盆有了感覺,各種丹田功就沒有奧秘可言了,不過就是各種腰腹筋肉的鍛煉而已。這兩個地方出了感覺,就不想掄拳頭了。對拳里的蹭勁就有了體會,見了人就想往人身上蹭,這就是骨力。
骨勁在身上而不外顯,自身身體既是拳頭,骨架生棱,骨力如刀劍。變化皆在骨架上。形意以槍化拳,槍就是化在了自身的骨架上。純以骨架傳勁走勁。身體骨架即是刀槍劍,是最佳最好的傳勁工具,不是發(fā)勁工具。既然是傳勁,自然是越結實越好。骨架結實就在一個整上,全身整合,周身關節(jié)無斷之處,一透到地,即是最佳,但凡身上有一處不能松透之處,即不可能有如此之整。
真正的整,是周身無時無處不是處在自然的整之狀態(tài),整勁是指由整的架子傳過來的勁。最后打成一個整,打出來整勁等等說法仍然還是在跟自己較勁,全浪費在自己身上了。槍“滑”桿“抖”槍之說,滑者主直勁,勁在脊椎,帶周身直進。抖者主螺旋轉勁,勁在腰胯,帶周身擰轉。二者相輔相成,缺一不可。直勁者,直進也,孫存周前進一丈,后退八尺即是如此之功,用以傷人,疾打疾進,其威可怖。抖者,轉勁也。腰胯左轉右轉不斷相連即成抖。所謂胯骨即是大轉子,道理在此。直勁,勁在脊椎,曰龍勁,取“龍形搜骨”之意。抖勁,勁在腰胯,曰虎勁,取虎腰胯之功。
在心意,形意門中很多老前輩都把自己練的拳叫槍拳,器械中最難練的是大槍,大槍不是現(xiàn)在武術比賽中的花槍,大槍是用整棵白蠟樹做成的,種的時候修掉旁枝只留頂上的幾個葉子,長得也慢,好幾年才能成材,再從上百棵中挑一根。槍把能到鵝蛋那么粗,槍頭也有鴨蛋那樣粗的,一丈左右長的,質地越重的越好,拿在手上一抖整個槍身顫動,很難控制。
練槍要使上全身的勁,最主要是腰力,要練到手貼身抓住把,不露頭,能把整個大槍平端,站上半小時才算腰力入門。現(xiàn)代人練法沒有以前那樣吃苦,幾乎人都受不了!
我也只是聽老一輩的拳師說的,沒見誰現(xiàn)在能練成大槍的。用槍的時候靠腰力才能持久,單靠手的力量根本沒辦法使大槍。練好大槍整個身體的各種肌肉群就協(xié)調了,也就是所謂的整勁,打人才有穿透力。
形意拳連環(huán)槍練習
大槍源自于戰(zhàn)場,是在馬背上用的,所以真正的槍法還得結合腰與馬的力量,我們口中常說的腰馬合一正是此意!
后來大槍脫離了馬但是腰胯依舊以馬步姿勢為主,當然這是練大槍的基本功,也是練拳的基本功!
現(xiàn)在我們說回到槍拳,以槍化拳,槍怎么用,拳就怎么打。基本功之后就是技巧,也就是武術中的術,槍最簡單的幾個招數(shù),攔、拿、扎、崩、挑、纏。
攔=橫拳:撥草尋蛇,橫不見橫
形意拳的橫拳就如同槍法中的攔,橫者有攔掛之力,勁法為雖橫,但不可露形,守中用中原則不丟。攔中要有扎的力力量,所謂“起橫不見橫”以及“橫者豎中求”!
拿=劈拳:猛虎下山,金雞食米
形意拳的劈拳就如同槍法中的拿。真正的劈槍,一定要有向前向下的弧線發(fā)力。這其中的關鍵就是,后把必須要有向前向上的催動力,前把要有向前向下的搓動力。
扎=崩拳:蓄勁如拉弓,發(fā)勁似發(fā)箭
形意拳的崩拳就如同槍法中的扎,崩拳與似箭之勁路相同。扎槍雖然就是前刺,但是內涵著螺旋的擰滾竅要,尤其是向下的按力切不可丟失。
崩=炮拳:如炮之已發(fā),拳如彈崩出
形意拳的炮拳就如同槍法中的炮。其勁力以腰身扭顫,帶動雙手錯把,使勁力達于槍尖。炮槍之法,對腰身的扭轉和丹田彈力的培養(yǎng),都有很高的要求。崩炮,爆炸也!炸出的力量要干脆,不可拖泥帶水,而且意念要大,爆發(fā)力要強!
挑=鉆拳:似閃似電,平地涌泉
形意拳的鉆拳就如同槍法中的挑,形象的解說,即身形的突然下坐,前撞,使槍尖向前向上刺出,因為肘腕的扭轉,依然是螺旋而出。
這就是形意五行拳與槍一一對應的轉換,確實很明顯的有脫槍為拳的說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