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道與站樁功法
陽不離陰,陰不離陽;孤陰不生,孤陽不長;陰在陽中取,陽在陰中求。這是太極理論的核心,也是中醫、太極拳的核心。人體的陽氣是在會陰穴,也有人說是長強穴產生的,陰氣是在百會穴,也有說是印堂穴產生的。陽氣要上升,行走的路線是脊柱,從尾骨一直到頭,這就是督脈;陰氣要下降,從頭經前胸回到小腹,這就是任脈。有意識地運行這樣的路線,就是運行小周天。熟練地掌握就叫做打通任督二脈!
任督二脈的分界點就在人中,起點在襠部。所以在運行小周天的時候吸氣的時候要提肛,把陽氣提起來。陽氣到了頭頂以后舌尖就要頂一下齦齒之間,把陰氣降下來。這就是動作的要領!因為人中是任督二脈的中點,所以叫人中。我們中醫的每個穴位的名稱都是有來歷的,是很講科學的!
傳統理論中有一條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,也就是說解釋人體要用解釋自然界的一切的通用法則。比如說上為陽,所以頭為六陽之首!頭頂上的一個穴位就叫百會,就是說所有的陽氣都匯集于此!下為陰,所以最下面的一個穴位叫會陰!這都是有科學道理的!
至于丹田這個穴位是道家術語,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三個丹田。上丹田是印堂穴,中丹田是憻中穴,下丹田是氣海穴。其中上丹田屬于督脈,中下丹田屬于任脈。這是三個穴位都是人體的大穴,非常重要!
與這三個穴位對應的督脈上面的三個穴位,從上到下依次好像是玉枕、靈臺和命門,是運行任督二脈的關鍵!督難任易,運行任督二脈的難度主要是在督脈上,在這三個位置會有阻力,氣不容易提起來,所以術語就叫做“過三關”!
小周天非人為強行導引,真氣充盈,它的運行是自然而然由督脈上、任脈下的一種運行狀態。
小周天功的修煉。取站、坐、臥姿均可,等丹田中五氣左、右繞轉自如后,用意念導引氣頭入長強穴,(督脈起始穴,在尾椎末節與肛門之中間),沿督脈流注方向向上順行。
在打通督脈的修煉過程中,有三處難關,一是尾閭穴(體后正中線上,尾椎骶骨盡頭處),二是夾脊穴(體后正中線上,與膻中穴相對處);三是玉枕穴(后腦顱骨與頸椎相接著枕處,又稱鐵壁)。此三處穴位最難打通。稱“后三關”初練之時,氣頭往往沖不過,須勿急勿躁,可將氣頭循經返回下丹田再行采氣,繞轉加速后,復出沖關,如此往復循環。時日一長,功到自然過關,待氣頭沖過三關后,可止于齦交穴(督脈終止穴,在口內上齒內中縫)循督脈逆行返回下丹田。
待氣頭在督脈順、逆通行無阻后,可著手打通任脈,其方法如下:將五氣繞轉后將氣頭導引會陰穴(任脈起始穴)沿任脈向上順行,任脈中也有三關難通。一是關元穴(臍下正中三寸處);二是膻中穴(體前正中線上平支凹肋間隙處,也稱中丹田);三是印堂穴(兩眉邊線的中點上,又叫玄關,天目)。此三關稱“前三關,初練時往往不容易沖過,可如通督脈之法,將氣頭循經返回下丹田,采氣繞轉加速后,復出沖關。三關過后將氣頭止于承漿穴(任脈終止穴)。
待氣頭在任脈之中順逆運行暢通后,可過橋入督脈或由督脈過橋入任脈均可。所謂“過橋”是指氣頭從齦交穴經金津、玉液穴(在舌下舌根處)至舌尖,從舌尖過渡入承漿穴。或從承漿穴過渡到舌尖,經金津、玉液穴入齦交穴。待氣頭過橋順利后,可順任脈逆督脈循環三周,再順督脈逆任脈循環三周為一遍,如此做三遍為小周天。
任督二脈本來就是相通的,可為什么我們感覺不到呢?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不敏感了!站樁其實練的就是人身體的敏感性!站樁是在靜中求動,在靜中體會自己的身體,把本屬于我們自己的敏感給練回來!站樁在練武的道路上,是打基礎的重要環節!
站樁方法及意義:
1、虛領頂勁:
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臥時,下頦微內收,豎頸順項,不可低頭仰面。頭頂百會穴似有一線輕輕上提,謂虛領頂勁(或稱頂頭懸,懸頂,提頂)。頸不可僵硬,也不可軟塌,自然豎直。脊髓、血管、氣管等匯集頸部,頸部端正,氣血、神意上通下達。頸部端正使頂勁領起,則周身輕靈。正確的方法可使頸椎及頸部肌肉得到較好鍛煉,對防治頸椎病有很好的作用。頸直頭則正,頭正則氣血暢通,頭腦清醒,對外界遇到的情況變化及各種信息匯集大腦后迅速加工處理,及時準確作出判斷,并發出信號,使身體各部協調配合,動作穩健準確。
2、含胸拔背:
心窩微收,胸部內含,能使脊背上拔,使胸椎中正,氣貼脊背。不可挺胸或凹胸。含胸拔背,可相對增加胸腔容積,使肺活量增加,使呼吸深緩順暢。肩部鎖骨關節肌肉群放松,兩肩略向內扣,有利于做到含胸,使前胸成圓,胸部成蓄勢。
3、松胯裹臀:
兩側胯窩放松,臀部肌肉向下松垂,再輕輕向前,向里收斂,使尾骨微向前移,有向上托住丹田之意,使丹田氣貫于四梢。臀部垂、斂、提和胸部微內含、脊背上拔合而為用,可以使腰前凸減弱或消失。并使胸橫膈向下運動,使腹部獲得充實圓滿的感覺,有助于氣沉丹田。